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

时间:2024-06-23 02:08:10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1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曾撰文论述中国当代小语名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个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正运用着极富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

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由于课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课文长了许多。一部分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第一遍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两个地方读错了。老师说:“别着急,看仔细,请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说:“真棒,有一个地方改过来了,再看仔细,老师相信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能改过来。”学生第三次读,一个字也没有读错。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老师说:“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相信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这句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鼓励语,将铭刻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也会伴随着全班同学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2

安徽新课改三年一路风尘仆仆地走过,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与多少年来教师已经形成的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下,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等等,都要求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的经验,又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最近三年的教学总结,当前,构建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正能够产生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的美丽教学。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一种自然、和谐、创新的语文课堂。

钻研文本夯实和谐课堂基础

在我的映象中,拿到一本教材教师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合适自己的教案;现在又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孰不知,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课堂的和谐生成几乎是空谈,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尤其面对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是对大量教参的钻研与探究,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可以这样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

比方说原来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和相关资料之后我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进行教学时我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如“平凡”“伟大”一词的内涵,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我们的教学如果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就在这不胜列举中我们也感到深深的愧疚。

掌握命脉走好和谐课堂之路

语文是教学,又不仅仅是教学,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偏离了这条航道行驶中的船只也许就会南辕北辙。反思我们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行尸走肉的教育课、自然课、科学课,比比皆是。反之,把握语文的本质,于读书处尽情地读,于写字时认真地写,于品位时深入地品,于交流时大方地交流,于背诵积累时朗朗地诵,大胆地表达,无疑能给学生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学习空间。瞧必修一《诗两首》的教学,一个简单的却又反复出现的意象“丁香”能让学生品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清凉、凄凉、悲凉,字字真情,而教师也惜字如金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推敲的字眼,把语文教学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抓住语言文字,把握语文的命脉,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学生的学习可以如此出彩,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如此程度的和谐与灵动!

教学反思和谐课堂不走弯路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非常必要。下面是我认为的几点和谐课堂应该把握的一些地方。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得益彰: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彼此交流,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精妙的地方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2.追求语言与精神的紧密相连: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虚化了语言的学习。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3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 ……此处隐藏3388个字……根本没有写作的指导思想。在讲析作文时,一味的贪大求全,结果讲不到位,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针对此种情况,下学期要加强作文的片段训练和写作能力的某一方面专项指导。

还要积累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个学期我的工作做得不好,出现了很多的失误,但是,我仍然不会放弃我的追求。

我会努力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在新学年里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不辜负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期望。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6

本课《识字4》是形声字归类识字,《识字4》教学反思。课文由插图、5个形声字和由这几个形声字组成的词语及儿歌组成。总体说来,这次的识字教学比较轻松,操作也比较简易,效果很好。下面我主要谈谈我是如何教学这一课的:

一、激趣导入,打好课堂头一炮

在教学导入时,我由《识字3》中粗心的宁宁引入,带来新朋友“苗苗”,这样既衔接前一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苗苗”带来她的相似朋友,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识字。

二、形象识记,攻破课堂难点堡

当学生区分“猫”和“锚”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猫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而“锚”的理解,学生不是很懂,因此在我不能拿出实物的情况下,进行了板画,并且进行语言描述,告诉学生,这长有两个角的就是锚,对锚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解说,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锚”是铁做的,跟金属有关,所以它是金字旁,显然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既区分了字形,又了解了字的含义。所以,有了前面的教学,接下来在学习儿歌的时候,学生便能很快地理解了,并且在整个课堂里,学生说话的氛围非常热烈,课堂中,他们都能立足文本,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老师的引领下分清了“锚”和“猫”。

因此,我发现,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只要通过一些有趣、生动的情境教学,学生便很快领悟,而且目标的达成度很高,关键的还是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收效也是很明显的。

三、及时总结,做好学法引导战

这堂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声字的规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个体的习得过程,人们的许多生命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习,但学习得效果却是各不相同,教学反思《《识字4》教学反思》。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自主性,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可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在这堂课上,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再发现、再学习,并没有过多的花样,然而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我在这堂课上所采用的方式正好顺应了学生的需要,或者说点燃了蕴藏于心灵深处的需要。

四、前后贯通,修好课堂延伸路

本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这样的形式在一年级的时候也学过。所以在课堂上,我趁机复习了旧知,让学生分别给“青”“也”交朋友变成新字,再总结形声字的特点。在学生发现规律之后,我还让学生根据动作猜字、识字,让学生在猜想中对自己的猜想获得印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有这么一段话:“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作为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方法,更教给学生一种思想,那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用事实说话。

五、注重书写,盖好工整写字楼

我喜欢这样教孩子写字,就是让孩子根据我的描述进行描红,即,我边说笔顺、框架注意点、笔画位置等,他们描红。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让学生对写字的要点印象更加深刻。孩子们就像是斗志昂扬的战士,征服着这一个个生字。基本上几遍下来,几个生字都被孩子记住了,为后面的默写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后不需要花多大工夫就能顺利记住字。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7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

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

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

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

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

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

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